Top Local Places

小綠健康諮詢小舖

內門區永富里龍山16號, Kaohsiung, Taiwan
Health/beauty

Description

ad


RECENT FACEBOOK POST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關於肺炎,你最想知道的7件事 作者:張靜慧 別以為只是小感冒,小心!死於「肺炎」的人比「肺癌」多。冬天到,感冒也報到,更讓肺炎有機可乘。肺炎每年奪走9000多條人命,人數比肺癌還多。只不過是肺發炎,為什麼會名列十大死因第五名?一次解答關於肺炎七件事: 肺炎會傳染? 會。 肺炎的傳染途徑包括︰ ˙飛沫傳染︰ 比如坐公車時,站在旁邊或對面的人打了個噴嚏,飛沫中正好帶有致病菌,旁邊的人呼吸時吸進去,就可能感染,致病菌會潛伏在人體的鼻咽部位。但感染致病菌不一定馬上發病,它會等待免疫力弱時發威。 ˙接觸傳染︰ 比如A小朋友的鼻腔裡帶有肺炎鏈球菌,他鼻子癢,搓了搓鼻子,沒洗手,馬上牽起B小朋友的手玩遊戲,這時細菌就到了B手上,B也沒洗手,用手拿起點心就吃,細菌就進了B的嘴,咽喉部位正好適合肺炎鏈球菌生存。 帶有致病菌者擤鼻涕用的衛生紙,如果沒有妥善處理,而上面的致病菌又還活著,下一個人不小心接觸到,也可能被傳染。或者,爸媽下班回家看到小孩很高興,又抱又親,也有可能互相傳染。 家有肺炎患者,建議病人及照顧者都要戴口罩、盡量不要共用物品、沾有口鼻分泌物的衛生紙要丟到加蓋的垃圾桶,並加強洗手。 感冒、咳嗽一直沒好,會變成肺炎? 這種說法不大精確。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說,肺炎通常是二次感染(繼發性細菌感染),常是先得感冒,此時免疫力弱,平時寄生在鼻咽部的肺炎鏈球菌或其他致病菌就趁機侵犯肺部,引起肺炎。所以應該說「感冒、咳嗽還沒好,又感染了肺炎」或「肺炎常在感冒後發生」,而不是感冒「變成」肺炎。 需要用抗菌產品嗎? 生活中到處是細菌,抹布、鈔票、手機、電腦鍵盤、公車上的吊環或把手......,上面都有多到嚇人的細菌,甚至空氣裡也有細菌,永遠除不完,頻繁使用抗菌產品(如香皂、洗手乳或沐浴乳)的意義不大,只要在該洗手時確實洗淨就好。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拯救生命,從清潔雙手開始」的主張,呼籲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洗手5時機: 1.進食前 2.照顧小孩前 3.上完廁所後 4.擤鼻涕後 5.看病前後 應該還要加一個時機:「回家第一件事:洗手」。但如果家人正生病、住院,或者照顧嬰幼兒的人,可以使用抗菌產品預防感染。 孩子和父母都很健康、少生病,還需要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嗎?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黃瑽寧為文指出,全世界的感染學家公認學校是人類最大的「病毒培養皿」,小朋友共用公共設施,加上「小孩最常做的事就是東摸西摸,前面的小孩摸過,後面的小孩一定跟著摸,就這樣完成了交接病毒的儀式。」 而且小朋友家中可能有弟妹、阿公阿嬤,都是免疫力低的族群,很可能又把致病菌帶回家裡散布。因此打疫苗對孩子、對全家來說都是利多。 身體硬朗的長輩需不需要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去年曾調查500位50歲以上成人,發現六成受訪者認為現在身體很健康,不用接種疫苗。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這是錯誤觀念。年過60,體內殲滅病菌的白血球,如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功能下降,人體的免疫力也逐漸下降,需要藉助疫苗補回免疫力。「建議50歲以上,尤其已有慢性病的人,主動跟醫師討論打疫苗。」 要打哪一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小嬰兒自兩個月大起就應該打肺炎鏈球菌疫苗,2、4、6、12個月大時各打1劑,共4劑。 目前政府提供1~5歲幼兒免費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1歲前、5歲後的孩子打疫苗要自費,父母常不知該打10價或13價疫苗。 單就預防肺炎鏈球菌,尤其是較嚴重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來說,13價疫苗的涵蓋較廣(可預防13種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防護力比較好,但10價疫苗也有優點――可以預防孩童常見的中耳炎。 中耳炎多由肺炎鏈球菌和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引起,10價疫苗除了防10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還增加了不分型流感嗜血桿菌,如果是得中耳炎高危險群的小朋友,可能可以考慮接種10價疫苗。 中耳炎高危險群包括: .早產兒 .沒喝母乳 .暴露在有二手菸的環境 .很小就上幼稚園,容易跟同學交互感染;或兄姊在上幼稚園,可能將病菌帶回家 .唇顎裂 所以到底哪種疫苗好? 「這根本是拿橘子跟香蕉比,看來永遠不會有答案,」黃瑽寧指出。 而50歲以上高危險群、65歲以上成人如果想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疾管署建議打13價疫苗。 打疫苗會有副作用嗎? 少數人接種疫苗後可能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反應,一般可在兩天內恢復。發燒等嚴重副作用極少發生。 如果注射後持續發燒、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昏眩、心跳加速等),應盡快就醫。疾管署疫情諮詢專線︰1922 打了疫苗就不會得肺炎? 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降低得肺炎的風險,但不表示一定不會得。原因包括︰ 1.會造成肺炎的細菌、病毒很多︰肺炎鏈球菌是其中最常見的。如果感染了其他致病菌,因為不在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涵蓋範圍內,所以還是會生病。 2.肺炎鏈球菌有90幾種血清型︰10價疫苗涵蓋其中10種,13價疫苗涵蓋13種,但如果不幸感染到這10種或13種以外的血清型,就還是會生病。 3.疫苗保護力因人而異︰同樣一支疫苗打在不同人身上,產生的保護力有差別,跟個人的免疫功能有關。疫苗對慢性病患者等高危險群的保護效果稍差,但仍然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意想不到~牛蒡解便祕還可護肝美肌 華人健康網 記者林芷揚 牛蒡富含多種營養素,有「窮人的人參」之稱!很多人誤以為牛蒡是全穀根莖類,其實應該是蔬菜類。營養師指出,牛蒡含有「菊苣纖維」,可以增加腸道好菌、穩定血糖,甚至能保護肝臟、養顏美容,真是令人感到意外。 菊糖增腸道好菌 穩定血糖解便祕 菊苣纖維又叫做菊糖,是一種益生質,也就是腸道益生菌的養分,能促進益生菌的生成和存活。菊糖的作用類似膳食纖維,不會被腸道吸收利用,可以增加腸道好菌、維持腸道健康,加速體內廢物的代謝,同時舒緩便祕!菊糖雖然有一個「糖」字,大家可別誤會,菊糖並不會造成血糖上升,反而可以穩定血糖。 清理腸道很重要 吃牛蒡護肝美肌 解便祕之外,吃牛蒡維護腸道機能,還有很多好處。營養師宋明樺表示,如果腸道累積太多毒素,就會透過腸子和肝臟之間的「腸肝循環」影響肝臟健康!肝臟功能不好,也會影響肌膚健康,造成臉部暗沉、常長痘痘等現象。另外,口臭也可能跟肝不好有關。 由此可見,腸道健康對於全身都有影響;護肝不只要少喝酒、睡得飽,還要妥善維護腸道健康。畢竟,腸道機能好,體內的循環代謝才會好! 牛蒡營養豐富,還能增加腸道好菌,維護腸道機能! 牛蒡營養豐富,還能增加腸道好菌,維護腸道機能! 除了菊苣纖維,宋明樺營養師指出,牛蒡還富含多種胺基酸、酵素、多酚類,以及鈣、鎂、鋅等礦物質,是營養相當豐富的蔬菜。 粗纖維含量多 牛蒡適量食用 即使如此,還是要提醒民眾,由於牛蒡的粗纖維較多,過量食用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脹氣等現象。尤其是腸胃功能不佳、動過腸胃手術的人,牛蒡千萬別多吃。其實,均衡飲食最健康,牛蒡可適量補充,但是不能只吃牛蒡而忽略其他蔬菜。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記憶力變差、心情低落 當心身體缺水 作者:謝懿安 一個下午工作,覺得事情老是記不起來,或是不斷感到焦躁不安,這可能是水喝太少的警訊。該怎麼補水才能避免? 過去認為只有專業選手過度運動、或是一般人1天以上沒喝水,才有可能因缺水產生身體不適。但最新研究發現,只要失去體重(body weight)0.72%的水分,就會影響情緒與記憶。 英國斯望西大學(Swansea University)人類與健康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測試101位受試者,將他們安置在攝氏30度的室內4個小時,分別測量不同時間流失的水分,以及相對應的情緒狀況與記憶力。 研究發現,90分鐘過去,沒喝水的受試者流失體重0.22%的水分,活力度愈低,也更容易焦慮、心情低落;有喝水的受試者則較無此影響。4小時後,沒喝水的受試者流失體重0.72%的水分,接受記憶測驗時,相較於有喝水的一群表現較差。該研究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 計畫主持人班頓(David Benton)指出,這意味著當等到口渴才喝水時,缺水早已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建議平常要不斷補充水分,若在較炎熱的環境更要多注意。 該如何喝才能讓身體不缺水?醫師自己這樣做: 起床│先一杯500cc溫開水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教授莊燿吉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先喝400~500cc的溫開水,避免體內水分不足而使血液黏稠。喝水後,還能幫助腸胃蠕動、排泄順暢,一早就有好精神。 運動│前、中、後都要補充水分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林頌凱每次運動前二個小時會喝500 cc的水,可讓多餘的水有充份時間排出體外。運動前三十分鐘再喝300 cc,在運動時每十五分鐘補充150 cc的水。 此外,運動的時間愈長,或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以及汗流過多時,必須適度增加水份的攝取。 白天│準備水杯 隨時裝滿水 兩位醫師也建議,白天可以在辦公室準備水杯,想到就會裝一杯溫開水,若是外出也要記得帶上裝滿水的水壺。喝水時則要小口慢慢飲用,不要一次大量喝下,身體吸收效果更好。 若當天沒有特別運動,水分總攝取量約1500cc即可。若運動量較大,建議總攝取量2000cc才足夠。 沒事多喝水,就能擁有健康與好心情! 提醒:若是有心臟病、腎臟病、肝硬化的人,喝水量則需特別留意,可請教專業醫師指示。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多吃鹼性食物,真能調整酸性體質? 作者:宛家禾 最近一段銷售員以燒杯解釋身體酸鹼的影片,在網路引起軒然大波。人體酸鹼值真能靠食物、飲水調整? 這陣子,網路流傳出一段宣稱是某直銷商推銷淨水器產品的影片,其中較引人爭議的片段是推銷人員以盛裝酸性物質的燒杯,加入鹼性溶液的做法,解釋說鹼性水可以平衡身體酸鹼值。 這樣的示範在網路上引起一陣風波,有人直指人體不是燒杯,血液酸鹼的調控並不會這樣運作。 廠商因此拿出自家產品的說明書解釋,說明書裡已指「 水不會改變人體酸鹼值,」鹼性水能改變身體酸鹼值的說法,是推銷人員的個人行為。 雖然此事件暫告段落,但凸顯長久以來許多人對身體偏酸、偏鹼,以及食物飲水到底能不能調整身體血液酸鹼值的看法。 不少人認為,體質偏酸容易罹患疾病,甚至癌症,也認為此種偏酸的體質可以靠食物、飲水改善,也因此,坊間各種打著鹼性食物能調節身體酸鹼的產品大行其道。 肺腎自動調控,血液酸鹼值保持恆定 但醫師指出,血液的酸鹼值是恆定的,無法藉由食物飲水加以調控。 「人體會用腎臟和肺臟作用來平衡酸鹼值,」虎尾台全診所副院長黃峻偉說。 林口長庚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進一步解釋,人們攝取蛋白質、奶製品、加工食品、五穀雜糧,都會在體內產生酸性物質,這些經由食物、飲水所產生的酸,會受到身體裡的三個系統調控,因此正常人的血液PH值固定維持在7.35~到7.45 之間。。 調控身體酸鹼度有三個系統。一是肺臟系統,透過呼吸呼出二氧化碳的過程,把酸排掉。 第二是腎臟系統,經由尿液排出。由於腎臟會代謝體內的酸,因此,尿液酸鹼值小於PH 5.5是正常現象。 第三個系統是身體裡面的緩衝液,也就是能平衡體內酸鹼的物質,如碳酸屬於弱酸,碳酸氫屬於弱鹼。 只要肺臟、腎臟功能正常,緩衝液分泌正常,就能維持身體酸鹼值的平衡。 血液變酸的例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表示,如慢性肺氣腫、慢性腎臟病等,才有可能血液變酸。陳永泰進一步指出,酸性體質會引起疾病的說法,應改為因為生病,如罹患肺部和腎臟疾病,才使血液變酸。 他說,但當血液變酸,需要的是醫療,治療導致血液變酸的原因,不是吃鹼性食物就能解決。 儘管多吃蔬菜水果等鹼性食物,可以調整血液酸鹼值是出於錯誤的假設,不過,多喝水、多吃蔬果卻是正確的。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吃對食物5原則,顧胃又養腎 作者:林貞岑 脾胃和腎相輔相成,胃好就腎氣旺,年輕有活力。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 遍嚐美食的文學大師梁實秋,80歲仍文思泉湧、筆耕不輟,寫出膾炙人口的《雅舍談吃》,夫人韓菁清的愛心煲湯,功不可沒。 每晚臨睡前,韓菁清會細心地在電鍋裡燉上雞湯,隔天再加入排骨、冬菇、蝦米和白菜等豐富配料,讓梁實秋一起床就能品嚐到齒頰留香的濃郁滋味。 這鍋熱湯暖胃補身,正是養腎抗老的關鍵。養腎必先顧胃。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維持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就能常保腎氣充足不會老。「胃者,腎之關也。」台北醫學大學傳統醫學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解釋,脾胃和腎相輔相成,胃好腎氣就跟著旺。 除了要注意飲食清淡、少油,胃的特性是「喜溫忌寒」,吃溫熱的食物最能滋養胃氣。 對胃好,對腎也好 以科學觀點來看,溫熱食物較不會消耗能量。 陳萍和解釋,為了維持人體恆溫狀態,吃進肚裡的食物溫度愈低,愈要花費能量去把它「加熱」才能消化掉,「很傷身體的腎氣,」他說,所以老祖宗的長壽養生,首重不吃冰冷食物。 冰冷食物如冰品、冷飲、生菜,以及屬性寒涼的瓜果類食材,吃太多會損傷腸胃機能,造成腎氣不足,加快老化速度,甚至也比較容易造成痠痛。 尤其寒性食物,如小麥草汁和苜蓿芽汁,喝多了會傷胃,不能天天喝。 「要適可而止,」前中醫師田安然曾有慘痛經驗,二十多年前小麥草汁正夯,有次他碰上小販上前兜售,試喝第一杯沒感覺,小販要他再喝第二杯,他喝下去後立即嘔吐。 小販高興地說:「你看你看,毒全被排出來了!」 「其實是我的胃炎發作啦!」田安然事後回憶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也有病人餐餐麵包、胚芽米、麥片或五穀飯,吃到全身倦怠、胸悶、呼吸喘和皮膚發癢。田安然解釋說,胚芽米、糙米和麥片太粗糙,吃久會傷胃;五穀飯中因含薏仁、芡實等中藥,吃多會改變體質,對胃也不好。 他認為,「養生食物」要看人吃,若體質不合,吃多了反而傷身。 專家教你聰明吃,只要掌握以下原則,調整改變飲食習慣,吃對了就能顧胃又養腎。 ●熟食為佳: 中醫認為青菜特性多屬寒涼,因此建議煮熟吃最好。 「煉一鍋巫婆湯,」陳萍和打比喻說,食物經過久煮烹調後,譬如蘿蔔和白菜,寒性早被去除,轉化成為滋補身體的好料。 ●寒性食物要少吃: 各種各樣的冰品、橘子、西瓜、水梨、柚子、葡萄柚、奇異果、蓮霧、苦瓜、白蘿蔔。 ●晚上少吃水分多的水果: 新鮮的生菜沙拉、蔬果汁和水果可適量吃,但最好在白天吃。 白天活動力強,吃點寒涼的食物無妨,但傍晚之後就要少吃,尤其要避免水分多的水果,「會讓消化系統愈來愈寒,甚至會引發咳嗽和氣喘,」陳萍和提到,水分多的如西瓜、哈密瓜、橘子等,較一般水果寒涼,不適合晚上吃。 很多人會利用晚上回家,補充一日吃不夠的水果,建議可選蘋果、芭樂或木瓜較不傷胃。 ●食物放涼再吃: 無論是冰牛奶或冰水果,從冰箱拿出來後放冷(約等於室溫溫度)再吃,如此可以減少身體能量消耗,並可保護胃氣。 ●吃米飯比麵包好: 主食應以米飯為主,不要天天吃麵包和麵食。中醫認為,一方土地養一方人,台灣盛產稻米,因此「吃米飯對我們的身體最好,」田安然力讚吃飯好處。 他也鼓勵年邁的父親改吃飯。剛開始來自北方、愛吃麵食的父親很不習慣,後來發現飯吃多了,體質和脾氣都好很多,走起路來也不再氣喘吁吁。 至於究竟可否吃五穀、糙米、胚芽米飯和麥片?田安然認為,一般人偶爾吃吃無妨,但若出現以下症狀,最好少吃或先暫時不吃:頭暈、眼睛乾澀、倦怠、精神差、胸悶、心悸、身體乾燥、久咳不癒、便秘、皮膚病、過敏。 此外,他也建議早餐要多變化,儘量每天選擇不一樣的食物。譬如一天喝豆漿配饅頭、第二天吃麵或是稀飯,隔天換麵包等,每天換來換去,避免單一食物攝取過量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特別提醒的是,胃不好的人要少吃甜食,最好選擇無餡的菠羅麵包或吐司,「少吃奶酥和紅豆餡,太甜傷胃,」田安然提出心得說。 專家推薦的養腎食物 ●枸杞:可滋補腎氣抗老化,營養豐富,含有高量抗氧化物,勤練瑜伽的美國流行樂天后瑪丹娜也愛吃。 一天建議可吃約30~50顆,若服用隔天出現眼屎多,表示枸杞量太多太躁熱,宜減少用量,或可加入菊花泡茶,長庚大學藥學系副教授楊榮季提到。 ●山藥:新鮮山藥平補顧胃,有助調整消化和內分泌系統。山藥煮粥最好,可解決腹脹的副作用,陳萍和指出。 ●茯苓:是一種長在松樹下的真菌,可以健脾胃、鎮靜安神、滋補肝腎和增強免疫力。 愛美的清朝慈禧太后最愛茯苓,無論吃的或擦的都少不了它,學者曾研究,慈禧的養生長壽食譜中,最常出現的一味就是茯苓。 田安然建議,茯苓可熬湯、磨粉泡牛奶或加入粥中食用。亦可選購市售混入蜂蜜和碎堅果的茯苓糕。 ●粥:粥容易消化,是自古公認的養胃食物。九旬高齡的女中醫莊淑旂每晚必食蒸粥,她認為蒸粥可消除脹氣和疲勞,不會增加腸胃負擔。 《紅樓夢》裡講究飲食的賈府,餐桌上常出現粥品,有滋補的鴨子肉粥,或是素食補血的紅棗粥,花樣種類繁多。 一般人平時可吃點山藥枸杞粥,滋補肝腎又能增強免疫力。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晚餐不吃澱粉,減重好輕鬆? 作者:王暄茹 近來常見以「晚餐不吃澱粉類食物」的方式減重。藝人徐若瑄曾透露她的減重飲食中,就包括晚餐不吃澱粉,還有許多藝人、部落客親身實踐,晚餐不吃澱粉減重效果佳,有人三個月可瘦下7~8公斤。 晚餐不吃澱粉的減重效果主要是因為胰島素效應減弱。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指出,若晚餐不吃澱粉,胰島素的分泌會減少,連帶效益則是體脂肪合成減弱。 但維持身體功能仍然需要能量,因此能量除了來自當餐吃的蔬菜及蛋白質外,就得從消耗體內脂肪和肌肉而來。 但是,這種晚餐不吃澱粉的減肥法是否影響身體健康? 趙強認為,如果只有一餐不吃澱粉並無不可,但前提是沒有糖尿病、腎臟病及痛風的人。否則,即使只有一餐都可能影響血糖、腎功能及尿酸。以糖尿病人為例,晚餐沒吃澱粉,夜裡可能就會發生低血糖,或者隔日一早出現反彈性高血糖的狀況。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助理教授劉沁瑜則持保留態度,並不建議晚餐不吃澱粉,她形容這是「賺了股利(減重),賠了股本(健康)」。 劉沁瑜解釋,澱粉類的代謝產物是二氧化碳及水,而蛋白質的代謝產物是含氮廢物,須由腎臟代謝。若晚餐不吃澱粉,而以肉類及蔬菜代替,過多蛋白質的代謝會增加腎臟負擔。她認為,為控制體重,應整體性均衡的減少熱量,而不是單吃肉類、蔬菜,不吃飯。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強調,麵、飯、水果等醣類食物是身體重要的能量來源,能夠刺激胰島素,讓血糖維持穩定,吃太多會堆積成脂肪,吃太少身體無法獲取足夠能量也不行。 減重的方式必須是生活型態能夠長期落實,否則,很容易在恢復原有飲食型態或者沒運動後而復胖。若要一輩子晚餐不吃澱粉,就得考量健康影響,若只是短期執行,則得考量復胖問題。 劉沁瑜建議,減肥期晚餐可攝取少量全穀類,如半碗糙米飯。因為全穀類中的礦物質和維生素B群有助於熱量代謝。更重要的是,沒有吃澱粉類主食會容易餓、覺得空虛,或是彌補性的攝取肉類過量,體重看來減輕了,卻脂肪攝取過多。 正確吃澱粉:早餐多、午餐中等、晚餐少量 吳映蓉則建議,減重時期三餐的飯、麵澱粉類及水果應採倒三角形的方式攝取。比如早餐吃1碗飯,午餐的飯就8分滿,晚餐只吃半碗,且水果一定是早上吃,她自己就是以此為原則。 至於三餐的蔬菜和蛋白質則以正三角形方式攝取。吳映蓉舉例,早餐通常不方便準備蔬菜,中餐外食的蔬菜量通常也不足,因此,她一定會在晚餐補足一天所需的蔬菜量,「現代人很難做到餐餐都營養均衡,但我要求自己做到整天營養均衡。」 蛋白質也是重要元素,就算不吃或少吃澱粉也不容易餓,但趙強提醒,晚餐的蛋肉質最好選擇低脂肉類如雞胸肉等,油脂高的牛肉、鮭魚、鱈魚對減重者的晚餐來說是大忌。 吳映蓉也強調,除了主食的澱粉之外,甜食才是更該限制的食物。但體重減下來,要不復胖,還得搭配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才能真正健康瘦。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暈眩 暈眩是前庭感覺系統出了狀況,較常見的原因包括: ●內耳的問題,例如: 1‧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簡稱BPPV):快速改變姿勢時發作,比如上床平躺、翻身、起床、彎腰、抬頭。 2‧前庭神經炎:內耳的前庭神經發炎,多合併有噁心、嘔吐、盜汗、失去平衡感等症狀。 3‧梅尼爾氏症:主要症狀除暈眩外,還有聽力異常、耳鳴、耳朵有腫脹感,也常合併有噁心、嘔吐、失去平衡感。 內耳引起的暈眩通常是一陣一陣的,且因轉頭,翻身,姿勢變換而引起,每次幾分鐘到幾小時都有可能,但維持一個姿勢不動休息,可緩解症狀。 ●腦幹及小腦的問題:如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腫瘤、退化,引起的暈眩可能持續好幾天。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暈眩通常合併其他症狀,如複視(眼前景物好像有影子,一變為二)、口齒不清、顏面神經麻痺、失去平衡感(走路不穩)、無法做寫字等細微動作等。 銀髮族本來就常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都是可能引起中風的危險因子,因此一旦出現暈眩,可能是中風前兆,代表腦血管已經狹窄,血流不順、時通時不通或正在輕微出血,建議盡快就醫。 其他可能造成暈眩的原因還有: ●周邊神經的問題:常見因糖尿病引起神經退化。 ●貧血 ●藥物:如降血壓藥、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改變姿勢時頭會暈。 此外,部份抗生素、部份抗癌藥物有傷害前庭神經或聽神經的副作用,可能也會引起頭暈目眩。 有時暈眩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需要詳細診斷。 症狀說明 天旋地轉、四周景物都在動 若有身體不適應及早就醫,醫生依照您的病情作正確診斷,請勿耽誤寶貴的治療時機;搜尋結果,僅提供您就醫時的選擇參考。 該做哪些檢查 通常醫師從問診、病史,可以知道暈眩可能的原因,再針對可能的病因做進一步檢查,比如懷疑是內耳的問題,會做眼振圖(暈眩時眼睛常會跳動,這種儀器可以看到眼睛跳動的情形);如果懷疑是中風,會做頸動脈超音波,看血管有無阻塞;用腦幹誘發電位檢查腦幹的功能;或用磁振造影檢查腦部是否梗塞、出血、萎縮、退化或長了腫瘤。 何時該找醫生 造成不適、影響生活即可就醫 就醫需要哪些資訊 ●什麼情形下發作(比如姿勢改變時) ●描述暈的感覺(比如四周景物都是否在動) ●持續時間、間隔時間 ●有無合併其他症狀:如噁心、嘔吐、聽力障礙、耳鳴、臉麻等 ●病史:有沒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 ●用藥情形:建議帶著藥袋或藥物完整包裝,讓醫生知道你在吃什麼藥 治療 不同原因造成的暈眩,治療方法也不同。一般內耳問題引起的暈眩會先用止暈藥改善症狀,再視病因進一步治療。 比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是因內耳半規管中的微小粒子(耳石)脫落,在半規管內游動,刺激半規管及前庭神經引起的,因此可以用一套復健方法將耳石回到原位,讓病人不再暈,但未來還是有可能復發;如果是高血壓、糖尿病引起暈眩,則要先控制好血壓、血糖;如果是藥物引起暈眩,可能需要調整藥物。 照護&保健&預防 注意血糖及電解質、適量喝水、睡眠充足、避免服用會引起頭暈的藥物。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你有腎上腺疲勞嗎? 作者:曾慧雯 早晨老是黏在床舖上、喝再多咖啡也撐不開沈重的眼皮, 請注意,你的腎上腺可能在喊救命。 劉先生今年40歲,是一家貿易公司的主管,因為業務繁多,幾乎每天都要加班或應酬,一整年忙到連假都不敢請;前陣子他開始覺得肌肉痠痛,而且怎麼睡也睡不飽,就算早上猛灌2杯咖啡提神,卻還是覺得累。他懷疑自己的肝功能出了問題,吃遍坊間的保肝藥,直到去做身體檢查,才知道自己其實沒有生病,只是壓力過大,被醫生歸類為「腎上腺疲勞」。 腎上腺疲勞是什麼?在正統醫學上,腎上腺疲勞不算是正式的疾病,而是一種新現象。正常情況下,腎上腺會在短期承受高度壓力時分泌大量皮質醇,刺激身體釋放能量以對抗外來壓力,但是現代人長期生活在壓力下,不但不能充分休息,還想盡辦法繼續壓榨自己的體力,導致皮質醇的分泌不敷使用,才會感覺疲勞、無法有效對抗壓力。 腎上腺疲勞的人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無特殊原因的疲勞、早上起不來、常藉咖啡、茶或可樂提神、常吃過鹹或過甜的食物、感覺虛弱、壓力大、肌肉痠痛、性慾減低,以及對事物不感興趣等。 腎上腺過度疲勞造成陰虛陽亢 強迫腎上腺「加班」,讓你更疲勞。早上起不來,就是身體在告訴你:「我必須休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主治醫師邱榮鵬說,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雖然身體的能量已經發揮到頂點了,但心裡還是想壓榨出更多能量,因此不斷用應酬、熬夜等方式強迫腎上腺跟著一起「加班」,久而久之身體當然無法負荷。 「其實腎上腺的功能是正常的,」邱榮鵬說:「只是現代人對它要求過高,才會覺得不敷使用。」 在長期壓力下,腎上腺過度使用、缺乏充分休息,就像不停運轉的機器一樣,總有一天會過熱。 邱榮鵬舉例說,軍用直昇機和民用直昇機的不同之處在於發動機,雖然發動機的馬力同樣是100,然而在緊要關頭,軍用直昇機可以加碼變成120,民用直昇機卻沒辦法。「硬要加速到105或許勉強可以,但是發動機的壽命會縮短,」邱榮鵬形容:「一般人的身體就像民用直昇機,過度使用會提早報銷!」 當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不敷使用時,起初是腎上腺疲勞,如果置之不理,接下來很有可能會惡化為自律神經失調,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陰虛陽亢」。 根據中醫觀點,陰虛陽亢的人容易感到胸悶、氣上不來、早晨起不了床,但是到了下午、晚上,精神卻又愈來愈好,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反而失眠,作息整個亂掉。 平時作息不正常的人容易自律神經失調,因為日夜顛倒就等於是違背自然。「跟大自然對抗的下場就是臉色差、老得快,」邱榮鵬說。 成功人士是好發族群 現代人壓力大、工時長,經常需要加班,因此出現腎上腺疲勞的人也愈來愈多。 榮新診所副院長、家醫科醫師何一成發現,近年來門診時常會有上班族抱怨疲勞、肌肉痠痛、做事提不起勁,就算喝咖啡、吃甜食能暫時提振一下精神,但是很快就失效了,不知道身體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何一成觀察,這些族群大多是工作繁忙的人,例如公司主管、成功的專業人士,以及性格要求完美、深具責任感的人;無論內在或外在,他們都承受過大的壓力。 雖然中醫和部份替代性療法使用「腎上腺疲勞」一詞,但西醫目前沒有這樣的疾病分類。 身心原本就是一體的,生理、心理互為影響,如果心理有壓力,可能就會導致生理上的不舒服,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劉偉翰這麼說。他表示,曾經有法律系高材生求診,原因是疲勞、心悸、冒汗;有些人則因為體重往下掉,懷疑甲狀腺機能失調而就醫檢查,後來發現內分泌其實正常,只是壓力太大了。 先掛家醫科門診評估 造成疲勞的原因很多,一般人不易自我分辨,最好先由家醫科醫師檢查評估,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包括內分泌疾病(例如甲狀腺或腎上腺機能低下)、睡眠障礙(例如睡眠呼吸終止症候群)、慢性感染(例如慢性活動性B型、C型肝炎)、心臟衰竭、貧血、癌症、自體免疫疾病(例如全身性紅斑狼瘡)、重度肥胖、精神疾病(例如焦慮、憂鬱症)等,都會引起疲倦感。 劉偉翰就曾經遇過一位老是感到疲倦、全身疼痛的患者,他以為自己內分泌失調,所以掛了新陳代謝科門診,然而他的內分泌檢查結果卻很正常。經過劉偉翰詳細問診,才發現他的不適是由焦慮引起,患者在服用抗焦慮藥物後已經好轉。 「疲勞、痠痛、提不起勁這類情形,10個人裡面可能8個人都有,但是不是真的都有毛病?」劉偉翰提醒,如果疲倦感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應該求診,讓醫師評估是否為內分泌失調等生理疾病引起,然後再進一步判斷是否為焦慮或憂鬱症。 邱榮鵬也建議,如果懷疑自己有腎上腺疲勞,可以先請家醫科醫師評估是否有重大疾病。家醫科會先做肝功能、腎功能、驗尿等基本檢查,確定疲勞原因後再轉介到新陳代謝科或精神科等。 如果已經排除重大疾病,內分泌正常,也沒有焦慮或憂鬱症,卻依然覺得疲累的話,尋求中醫治療、調養也是一個選擇。 中醫治療分為藥物、針灸、推拿三方面,多管齊下以促進氣血循環、放鬆肌肉、調節身體狀態。 要改善腎上腺疲勞,中醫會先以補氣血為主,讓患者服用八珍湯,再加上延胡索等幫助行氣行血的藥材。 有些人可能會出現「瘀象」,覺得身體到處痛,這時候中醫會配合病人狀態給予活血化淤、行氣理氣的藥物,只要氣血通了就會好轉。邱榮鵬說,泡溫泉、做SPA,或是游泳時用輕微的水柱沖一沖背部也會有幫助。 正常作息、多運動、紓壓、健康飲食才能治本 由於腎上腺疲勞不算疾病,所以無法透過藥物來治療,即使服用中藥也未必能根除不適;想要徹底揮別腎上腺疲勞的陰影,唯有從改變生活型態做起。 根據何一成的觀察,因腎上腺疲勞而就醫的患者中,大約有六成可以恢復,剩下的四成則是因為無法在晚上11點前就寢、挪不出時間運動而持續受腎上腺疲勞所苦。「改變生活與運動習慣才能治本,」何一成說。 「生活型態一定要改變!」除了作息要正常外,邱榮鵬並強調運動的重要,而且必須心無旁鶩、專心做運動,不要一邊運動一邊想著公事,否則不但運動沒效率,心情也無法真正放鬆。「先把雜事拋開,有什麼事等做完運動再說,這段時間要完全屬於自己,」他建議。 運動必須達到呼吸會喘、流汗、心跳速度加快的程度,並持續30分鐘以上。 不過,打太極拳、瑜伽等比較緩慢的運動,其實是在練「氣」與肢體伸展,要求心定、心靜,因此,就算不喘、心跳沒有加速,也能達到很好的減壓效果。平常在辦公室不妨做些伸展操,拉一拉身體、動一動,或是熱敷、按摩,同樣有助於放鬆。 想要改善腎上腺疲勞,不只是要休息,懂得轉移心境也很重要,例如多到郊外走走散心、出國旅遊時不要帶手機,都是釋放壓力的方式。邱榮鵬說,有些公司會設置咖啡座,讓員工在忙碌之餘能休息一下、轉換心情,不但可以預防腎上腺疲勞,員工也不容易離職。 在飲食方面,何一成建議多攝取含色胺酸的食物,例如香蕉、奇異果、牛奶等,有助於舒緩情緒、緊張與憂鬱;葉酸也有紓壓作用,可多吃深綠、深黃、橘紅等深色蔬菜水果,例如菠菜、南瓜、柑橘等。如果是外食族,擔心營養素不均衡,可以視情況每2天或每3天補充適量綜合維生素。 邱榮鵬提醒,刺激性的食物應該少吃,不太建議飲用咖啡或提神飲料,因為這些飲品初期會刺激腎上腺分泌,但喝久了就會失去提神效用,變成惡性循環。此外,冰的、生的、口味濃重、過甜的食物也少碰為妙。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對胸悶缺乏警覺性 快快記住求救訊號 人們對心臟病有太多的誤解,以為發作的症狀就是胸痛,卻忽略其他心臟發出的求救訊號。 許多人對於胸悶沒有警覺,以致很晚才被診斷出心臟病。「但他們回想才發現症狀出現很久了,因為只持續幾秒鐘,往往忽略嚴重程度,」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沉痛地說,「女性的表現更不典型,出現疲倦感、失眠、焦慮等不同於心臟病發作的症狀,所以女性死亡率往往更高,因為通常發現時都已經是晚期,治療效果會比較差。」 將求救訊號謹記在心: 狹心症(心絞痛) 在休息、上下樓梯、搬重物、快走等運動過程中,感到像石頭壓住般的胸悶、透不過氣,持續短暫幾秒鐘到數分鐘,休息可好轉。 「冠心病平時沒有症狀,大約要到血管阻塞70%後,才會在活動後感到悶,通常休息一下就好了;如果連走平路都不舒服,血管多已塞到90%以上,」王宗道說明。這時因為血管嚴重堵塞,從有胸悶症狀到突發心肌梗塞的時間可能很短,因此一旦出現胸悶症狀,就應立刻就醫檢查。 急性心肌梗塞 胸前有劇烈壓迫感,有如百斤大象踩在胸前的悶痛,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可能伴隨著喘、噁心感或冒冷汗。 因為年齡、性別,心臟病症狀也會不同。30~50歲患者通常有劇烈胸痛;50歲以上常是喘、意識改變、上肢疼痛、昏倒、全身無力;80歲以上則可能沒有胸痛,卻出現肚子痛、噁心、嘔吐的症狀。 「對於年紀大的患者,急診醫學認為只要是腹部以上的疼痛,都需要將心肌梗塞列入可能之一,」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提醒。一旦發生了上述狀況,必須立刻送醫。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看不見了…原來是黃斑部病變! 作者:陳瑩山(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黃斑部病變是老年人常見的眼疾,並因此造成老人視力退化,甚至失明。但值得注意的是,門診發現黃斑部病變不是銀髮族專利,年輕人也會罹患黃斑部病變。 三十五歲的陳先生是美術編輯,因工作須長時間使用電腦和平板繪圖,為了修圖經常半夜兩三點才下班,所以他常抽菸喝酒來舒解壓力,有時也上夜店跑趴、到酒店消遣;同時由於壓力真的太大,除了有名正牌女友外,他也會搞劈腿,透過周旋在眾女人之間來尋求慰藉。某一天他歷經極刺激的夜生活後,早上睡醒卻發現眼睛看不見,他心想是不是他平時生活顛倒、背叛感情,所以眼睛有業障,才會突然失明?就醫後,才發現罹患黃斑部病變。 陳先生很年輕,近視度數也不深,年齡也不大,為什麼也會得黃斑部病變?其實肖年仔本來就會因用眼過度、工作高度依賴光線、高度近視,以及葉黃素低下而促使黃斑部病變提早報到。 長時間使用3C、用眼過度或工作高度依賴光線者,容易產生自發性黃斑部病變。此病約可分為二種,一是因脈絡膜發炎或脈絡膜有病變、感染所引起;二是眼底檢查明明沒有發炎或感染,但卻有黃斑部病變者,這類病例近年常好發於學生或竹科工程師,主要即因他們上課或上班過度用眼導致。 此外,年輕人若患有高度近視,也容易好發黃斑部病變。以門診經驗來看,通常病人若患有近視八百度以上、又有十年的高度近視病歷,往往超過近半數的人帶有黃斑部病變。 為什麼高度近視會引起黃斑部病變?因為近視超過八百度的人眼球血流循環不良、提早眼老化,便如同老年人一樣,會有眼老化傷害。再加上高度近視所拉長的眼軸,相對使眼球壁變薄,而易形成脈胳膜新生血管,血管一旦破裂出血覆蓋至黃斑部,往往造成病患失明。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若眼睛裡的葉黃素低下,也極可能會黃斑部病變。葉黃素因能保護黃斑部不受光線傷害而得名,但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必須靠攝取獲得,同時葉黃素就像人體骨質一樣,也會流失,所以如果沒有適度補充葉黃素,使人體缺乏葉黃素,就無法幫助眼睛有效對抗光線傷害,而可能讓黃斑部提早老化,久而久之便導致黃斑部病變。 生活中有很多原因會造成葉黃素流失,不良習慣像抽菸、飲食習慣不佳、肥胖和未作好眼睛防曬等等因素,都會加速眼老化。 吸菸會減少葉黃素濃度,而造成視網膜的氧化傷害,同時研究證實抽菸者比不抽菸者得到黃斑部病變的機會高了2~3倍;再來,研究也指出,有攝取葉黃素者比未攝取葉黃素者,更不易得到黃斑部病變,顯見飲食之重要;此外,由於葉黃素屬於脂溶性營養素,所以若BMI值過高,也會使葉黃素流失至脂肪,而使血液和黃斑部的葉黃素濃度降低,減少對黃斑部的保護能力;最後,過多光線進入眼睛會增加氧化傷害而損耗葉黃素,因此長期曬太陽又未作好眼睛防曬,也將促進此病發生。 綜上所述,可發現年輕族群若長期過度用眼或有高度近視,加上不良生活習慣,都會比同齡者更易罹患黃斑部病變。以上述陳先生的例子來說,他因工作而須高度用眼,加上抽菸等不良習慣,才會有黃斑部病變。 年輕人若得黃斑部病變也毋須太過絕望,若能早期治療的話,通常有八成可恢復視力,因此若察覺視力急速減退、視物模糊應盡早尋求醫師診治。此外,若想避開黃斑部病變,應把握戒菸、減重、作好眼睛防曬、適度補充葉黃素等關鍵,來抵禦光線傷害。 事實上,黃斑部病變也能居家透過阿姆斯勒格狀表來自行檢測,若在檢測過程中發現直線扭曲呈波浪狀或某個區域模糊不清,這些都是黃斑部病變的警訊,應盡速就醫檢查,以維持視力健康。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3招!學日本人「鹼」單長壽! 文 李宛嘉 受到現代審美觀影響,許多人嚮往擁有苗條身材,不惜斷食挨餓!但越瘦…身體真的越健康嗎?日本公共衛生及老年醫學權威報導提出「若只粗茶淡飯、不吃,會加速老化;身材中等且屬鹼性體質的人會比瘦子更長壽」! 因為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及多外食的日常習慣,正默默改變我們的體質,酸性體質的形成就是這樣而來;日積月累的不良習慣將人體血液的PH值7.35~7.45有些微的差異,使身體漸漸出現一些情況,讓酸化的血液造成了百病之源。 簡單測試、看看自己是否已變「酸」!超過3個則是過酸體質! 1. 容易被蚊蟲叮咬? 2. 經常晚睡,過11點睡? 3. 八點後仍繼續吃? 4. 每天喝含糖飲、手搖杯? 5. 肉食主義、少蔬菜? 6. 少運動?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曾做過一個實驗,找100個病患抽血檢查,結果100個患者的血液,都成偏酸的反應;所以,嚴重的偏酸體質不僅讓身體容易出毛病,同時也伴隨著外表及口氣的改變。 到底怎麼樣才能改變酸體呢?學學日本人這3招,讓你健康長壽,好”鹼”單! 招數1:學日本人「食梅」! 新研究發現,採取日本政府建議飲食準則的日本成人,與未採取者相較,在15年期間的死亡風險減少15%;在建議的飲食準則中,每天依照傳統的日式飲食者會相對長壽,日本的傳統飲食,不外乎就是每日一梅!梅子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檸檬酸,是高單位的鹼性食品,長期食用不僅有益健康,還能促進消化、增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除宿便,但因為很多醃漬梅屬加工品,裡面添加了多餘的糖和鹽,建議大家在攝取梅類的同時,可以用天然的梅果或梅酵素蜜去取代。 招數2:溫和的慢跑 刊登在美國傳染病學期刊中的調查顯示,慢跑的女性比不慢跑的女性比起來可多活5年7個月;慢跑可強化機能、降低膽固醇,適量的慢跑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能有基礎循環及排水,避免有害物在身體造成負擔。 招數3:不要常吃紅肉 根據日本飲食準則強調五種食物:穀類、蔬菜、魚和肉、牛奶和水果,要以倒過來的金字塔為代表,研究員說,每日密切遵守飲食準則的人,會食入較多的酵素及纖維,不僅促進腸道的蠕動淨化,也能有利於體內的酸廢物排出,因疾病導致死亡的風險會大幅降低;研究員也說,美國營養學研究,每天吃紅肉少於10.5盎司的人,比吃更多的人能多活1年9個月,日本人吃魚遠多於牛肉和豬肉,與西方人不同,似乎這樣的飲食習慣才會造就日本人長壽的說法。 也許,你覺得”酸”了這麼長時間,只是身體狀態不好,沒有得什麼大病,但先想想酸性體質會帶來的後果,如果還不當回事,它就要還以顏色了。想要快速改變你的酸性體質,跟著日本人一起從飲食挑整起,為了身邊愛的人、為了健康,趕快把身體「鹼」回來吧!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Timeline Photos

3招!學日本人「鹼」單長壽! 文 李宛嘉 受到現代審美觀影響,許多人嚮往擁有苗條身材,不惜斷食挨餓!但越瘦…身體真的越健康嗎?日本公共衛生及老年醫學權威報導提出「若只粗茶淡飯、不吃,會加速老化;身材中等且屬鹼性體質的人會比瘦子更長壽」! 因為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及多外食的日常習慣,正默默改變我們的體質,酸性體質的形成就是這樣而來;日積月累的不良習慣將人體血液的PH值7.35~7.45有些微的差異,使身體漸漸出現一些情況,讓酸化的血液造成了百病之源。 簡單測試、看看自己是否已變「酸」!超過3個則是過酸體質! 1. 容易被蚊蟲叮咬? 2. 經常晚睡,過11點睡? 3. 八點後仍繼續吃? 4. 每天喝含糖飲、手搖杯? 5. 肉食主義、少蔬菜? 6. 少運動?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曾做過一個實驗,找100個病患抽血檢查,結果100個患者的血液,都成偏酸的反應;所以,嚴重的偏酸體質不僅讓身體容易出毛病,同時也伴隨著外表及口氣的改變。 到底怎麼樣才能改變酸體呢?學學日本人這3招,讓你健康長壽,好”鹼”單! 招數1:學日本人「食梅」! 新研究發現,採取日本政府建議飲食準則的日本成人,與未採取者相較,在15年期間的死亡風險減少15%;在建議的飲食準則中,每天依照傳統的日式飲食者會相對長壽,日本的傳統飲食,不外乎就是每日一梅!梅子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檸檬酸,是高單位的鹼性食品,長期食用不僅有益健康,還能促進消化、增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除宿便,但因為很多醃漬梅屬加工品,裡面添加了多餘的糖和鹽,建議大家在攝取梅類的同時,可以用天然的梅果或梅酵素蜜去取代。 招數2:溫和的慢跑 刊登在美國傳染病學期刊中的調查顯示,慢跑的女性比不慢跑的女性比起來可多活5年7個月;慢跑可強化機能、降低膽固醇,適量的慢跑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能有基礎循環及排水,避免有害物在身體造成負擔。 招數3:不要常吃紅肉 根據日本飲食準則強調五種食物:穀類、蔬菜、魚和肉、牛奶和水果,要以倒過來的金字塔為代表,研究員說,每日密切遵守飲食準則的人,會食入較多的酵素及纖維,不僅促進腸道的蠕動淨化,也能有利於體內的酸廢物排出,因疾病導致死亡的風險會大幅降低;研究員也說,美國營養學研究,每天吃紅肉少於10.5盎司的人,比吃更多的人能多活1年9個月,日本人吃魚遠多於牛肉和豬肉,與西方人不同,似乎這樣的飲食習慣才會造就日本人長壽的說法。 也許,你覺得”酸”了這麼長時間,只是身體狀態不好,沒有得什麼大病,但先想想酸性體質會帶來的後果,如果還不當回事,它就要還以顏色了。想要快速改變你的酸性體質,跟著日本人一起從飲食挑整起,為了身邊愛的人、為了健康,趕快把身體「鹼」回來吧!

Timeline Photos
facebook.com

Quiz

NEAR 小綠健康諮詢小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