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cal Places

中華民國宇宙觀佛道雙修協會

台北市莊敬路178巷16號7樓, Taipei, Taiwan
Religious Center

Description

ad

「宇宙觀」主旨:真心付出、廣結善緣、傳正法,此為長遠之理念,亦力求發揮淑世之精神去幫助社會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問過觀音佛祖很多問題,但是對於平凡的我們,祂似乎都保持一貫的沉默…難道只有神通之人才能與佛祖對談嗎?不,觀世音佛祖就在宇宙觀,就在你我身邊。只要你願意,都可以到宇宙觀與佛祖對談。藉由直接對話,讓我們能有觀音佛祖的智慧與勇氣,在生活中修行。

RECENT FACEBOOK POSTS

facebook.com

.......其實,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佛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認真學,堅持修,好好學,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夠解脫,今生一定能夠成佛。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業的人,要找份工作;傷心的人,要找到快樂;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們一生幾乎都在為找事業、找朋友、找財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尋,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找來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

facebook.com

......佛經裡頭對於這個生命根本啊,佛的教授法,這些問題在置答之列;不答覆你,要你自己找答案。你找到了答案,來找佛、找善知識、找明師印證,你說:我找到了答案了,這樣,對不對?那佛給你說:「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你的答案對了!你把生死問題解決了。這就是佛的教育法,就同現在的教育法,啟發性的,不做注入性;一切宗教啊什麼,教育是注入性的,硬把你灌進來,你要信! 佛法不叫你信,叫你懷疑,你要自己找出生命的答案來,他再給你印證,所以禪宗也叫「印證」。所以只要佛經上這些問題,他不給你灌入,不給你填鴨子一樣填進來的。他處處在啟發你,所以他不作答案,佛的教育法裡頭這個東西叫做「置答」。置答就是放在那裡,不是不答,中國文字「置答」完全寫成「不答」也不對了。「置答」就是:「這個問題,嗯!你這個是問題,先擺在這裡啊!你再去研究。」我沒有答覆你,可是我沒有拒絕答覆你;我也沒有否定你、沒有肯定你。你再去研究,再來。這樣叫「置答」,佛的教育法。

facebook.com

.......因緣會合才產生果報 行善得福報,行惡得苦報。行善是「因」,福報是「果」;行惡是「因」,苦報是「果」。「因能生果,果必有因」是一定的道理。 但是有了「因」後,還須要「緣」來會合促發,才能產生「果」。「因」譬如種子,「緣」譬如土壤、水分、空氣、日光、這些都具備而且會合之後,種子就發芽、成長而結出果實。若缺乏緣的配合,種子仍是種子,不會自己變成果實。不過種子仍舊存在,只要有一天,「緣」來促成,仍可成長而結果。 由於因緣會合才能產生果報,所以先造的因不一定先產生果報;後造的因不一定後產生果報;現在造的因也不一定今生就產生果報。 一般人多因看不見今生的現報,就否定因果報應的存在。其實,佛經上早就告訴我們:縱使經過百千劫那麼久的時間,所做的善業惡業是不會消失的,只要因緣會遇,還是會產生果報,由自己來承擔.......

facebook.com

........你想盡辦法去修行,學了一切方法都是歪曲的。教你走的是直接明心見性之路。一切什麼方法都是假的,都是歪曲。他所以吩咐啊,你能夠「心言直故」,「直道而行」,直接找明心見性之路,「如是」這個樣子去修,「乃至終始地位」,開始修行以及到後來最後的證果,乃至在修行的中間,永遠沒有委曲相、沒有歪曲的。換一句話,學佛第一步要發心正,要目標認得清楚,學佛法是學什麼東西?不是說你傳我一個「楞嚴咒」啊!還有「楞扁咒」咧!楞嚴?! 「楞嚴咒」經上就有啊,你學了就成佛啦?你還是阿難啊?你倒不是阿難,你會念「楞嚴咒」,變成是阿難的兄弟——困難,越修越困難!佛法不在咒語上,要求直捷了生死,明心見性,佛在這裡這個秘密就告訴你了。你要把目標認清楚;認不清楚,你走的路永遠是委曲相,歪曲事實。

facebook.com

......金剛經上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確, 以出世法來看,一個客觀行為本身沒有好壞,但世間法則不然, 世間法對好壞的評價來自於行為的動機和結果。 同樣的行為對不同的人而言可能是「精進」,也可能是「執著」。 重點在於自己要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精進還是執著。 還好佛法對於精進和執著有相當完整的定義:對於所作的事「了知」, 而不屈不撓地去完成它,就是「精進」;如果對自己所作的事「認知錯誤」、 或「認知不完整」而又執意去作,那就是「執著」。 因此自己的行為是精進還是執著,端視自己對事理的了知是否透徹而定。 換言之,修行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訓練自己有認清事物本質 (終極目標是體悟生命的實相)與表相的「智慧」,越有般若智慧就越不可能執著, 這原是教育的本來目的。遺憾的是,現代人把教育當成知識傳授的代名詞, 而非智慧的啟發,更甚者把教育當成取得學歷的手段, 為什麼今天我們有越來越多擁有高學歷的人,而社會卻沒有變得越來越好, 問題的最大癥結就在這裡。 我希望自己日後在「教育」上能夠有所貢獻,創造更多好的個人 (能福慧雙修、悲智同運的修行者),讓這個社會更好。

facebook.com

......其實這個眼睛文字上叫做「心目」,就是說能看的在哪裡?不是指這個眼球。眼睛是個照相機一樣的,後面有個東西、那個能看見的那個在哪裡?心目是相嘛,能夠思想那個在哪裡?如果講心在哪裡、眼睛在哪裡,眼睛在這裡。佛問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眼睛能夠看的、心能夠想的那個能夠想的心、目在什麼地方,那麼你在修行,永遠沒有用!修行第一個先找到來這個工具。如果你自己不能夠明心見性,不能夠知道眼睛能看的在哪裡,不能夠知道自己能夠思想的根本在哪裡,永遠不會把妄想、煩惱、思想寧靜下去,「則不能得降伏塵勞」。塵勞就是煩惱......

facebook.com

.......孔子才說:「天何言哉!」天地雖然無言,其實並不糊塗。人間一絲一毫的善與惡,都有鬼神默默地在計較。一切天災人禍無論大小,莫不有其原因;所有的善德美行,無論隱顯,都有福蔭。上天,只是默默的看著眾生,期待眾生棄惡向善而已。 只是,天有好生之德,不忍眾生業重沉淪, 所以降下各宗教的聖人,或留下經典; 或諄諄教誨。 這些經典與宣化的內容就是上天的聲音; 也就是上天所降下的一線生機一絲光明。 古人故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期望世人依此聲音,明白上天默默的無聲之意, 而知所順從,從而找到回天之路與化劫增福之道。 同時人間的勸化之人,有道之士只要被消滅掉, 上天的聲音 就消失了,人間的福份與光明也就失去了。 只剩無聲的鬼神穿梭在人間拘捕惡行之人,保護善德之人而已。。

facebook.com

.......比如有則笑話:一個老太婆打坐,下座以後,告訴別人:嘿!打坐真有用,十幾年前,某人向我借一塊錢,一直沒有還我,打坐時,倒想起來了。這可不是笑話,它說明一個事實,心裡越寧靜,所有的東西都自然在腦中浮現了。怎麼來的?這是很重大的問題。假如前一個念頭過了,後面的念頭不接上,中間不就空了嗎?這個念頭怎麼來的?那個去找的,又是一個念頭。不要去引動它,也不要尋找它,不要怕它來,它雖然來了,但也一定會過去。只是這裡頭有一個東西,那個知道自己念頭跑過去了,知道念頭又來了,那個東西沒有動過,要找的是那一個。那個就是《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照」,永遠在照。這個照字用得非常好,等於電燈一開,燈光就把我們照住了......

facebook.com

......透過這三難,就成大道了。也就是說,一,認識本性不疑惑;二,綿密保護不忘記;三, 在不忘記保護中,不死,要活潑潑地。三難能透過,一定成就大道。人人都能成道,之所以不能成道是:第一,不認識本性,執著外相。 迷住不放,就完了。我們壞就壞在一天到晚,妄心顛倒,那怎麼成道呢?第二,不知道訣竅,修法怎麼修祛,不得訣竅。修道不難,要有訣竅。第三,曉得訣竅不去做。王陽明先生說:「知而不行,是為不知。」知道了不去行,不去做,等於不知道。苦行而不知,還可以致知。現在我把訣竅公開,就是大家不肯去做。我們要在行住坐臥、時時刻刻保護它、看住它,經常要提醒自已:「主人翁,惺惺著」,不是打坐一個時光,別的時間都忘記,放野馬了,那怎麼能成道啊。歷代祖師都是綿密保護的......

facebook.com

......當我們內在有陰影,而自己又沒有覺察力時 我們就會把它往外投射出去 讓自己認為是外界在加害我們 而自己只是無辜的受害者而已 然後當同樣的事件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發生時 就更加深了我們自己的受害者心態 如果我們又似是而非的懂得一些靈性術語時 就更可能拿這些來為自己的不願面對做辯解 更會認為都是外界的錯 因為自己這麼充滿光與愛 怎麼會一直不幸地遭遇同樣的事呢? 肯恩 (Ken Wapnick) 說: 「小我最初之所以妄造出這個形式,便是故意要讓我們以為,我們只能受制於外面的人與事,我作何感受全是外境的責任,與我自己無關。然而,外境始終只是一面鏡子,如實反映著我們內心尚未療癒之處而已,因此,凡是我曾經費盡心力逃過一劫的,終究會再以另一種不同形式(一段「新」的關係)捲土重來。」......

facebook.com

.......我們應該面對現實,遵守自然規則,做事要對得起良心。學習自然規律遵守前因後果,明白自然的變化,該拿的拿起,該放下的放下,用這種方法去改變自己,不但今生快樂自在,來飾演瀟灑快活。真正的佛法,並不是死去的某一位佛創造的死法,而是自然的活法,佛法的真理並不在佛經上。,也不在寺廟裡,就在我們的心中,就在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行住坐臥,吃喝拉撒,為人處世,接人待物,生兒育女,養老送終,無一不是佛法。   真正的佛法就是活法,你的思維,你的行動,你的呼吸,你的脈搏,所有的生活瑣屑都可以融入佛法,只要你講真理懂規矩,尊重自然法則,那麼你的所作所為、所思所行,都是佛法也是正法。真正佛法不是死亡之後,去某某快樂的世界,而是活著的時候,從煩惱中找到解脫,從痛苦裡尋覓快樂,從迷茫中尋求智慧,從憤怒裡發現的慈悲......

facebook.com

......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你才能夠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誠意地去做,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 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facebook.com

Quiz

NEAR 中華民國宇宙觀佛道雙修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