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非官方學術游擊隊
Tell your friends
RECENT FACEBOOK POSTS
facebook.com20160114 大四大五何炯德老師組-Organicismal Space-期末正評
機體空間 Organicismal Space 西方傳統哲學著重的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cism)與語音中心主義(phonocentrism),強調理性、邏輯、真理與根源,逐漸發展出中心、唯一、排他性的絕對理性,箝制人的自由。其中認為思想藉「話語」出席,而「文字」僅能局部不完整地表達意義,是真理的次要表現,是故文字長期以來被壓抑在話語之下。同樣的,形式也被斥為意義的表象,形式之後必有另一層意義作為其依歸。形式亦如文字般,被約制在工具使用的框架下。 廿世紀末解構主義借用文字延異、偏移、挪用的手段,以非正統、遊戲、顛覆的方式批判傳統下已成專斷的絕對理性, 並以此找到文明的其他可能性。然而,承襲過往人類文明發展,同時面臨廿一世紀生物與電腦科技蓬勃發展之際,一種新式的設計策略需要被發展。將當代生物知識在嶄新電腦技術的應用下,再次搜尋人類思考可能的出口。藉由生物與電腦兩者的合作,一種以形式為主體的思辨將展開自身的旅程,顛覆形式與意義的傳統位置。
20160107-大四大五Studio-洪育成組
CLT in Tectonic Studio 將帶領學生試圖藉由對材料及構築本質的探討,尋求構築中空間的特性;也思考如何以細部來表達空間中設計的張力。構件與構件之間的關係當如同詩詞字句中間的關係;也當如同巴哈平均律,旋律中主題與主題,音與音之間的對應。建築的細部是那麼重要的表達了設計的張力,但卻一點也不該喧嚷。有時細部好像不存在一般,但當陽光斜斜的透進窗來,那連繫構件之間的細部,當如同詩句一般的呈現在空間之中,在光中舞動。 攝影:薛伊閩、莊晟弘
20160107/09-大三「現代都會中的多重棲所」期末評圖
都市中隨處可見的集合住宅,並不顯現居住者的身分地位,也不在於建築物本身所與突顯的風格,它所展現的是城市生活的本質、一種都市人為了因應當代都會生活而折衝妥協的生活方式。當代集體住居空間本應表現出城市個體的獨特性與都會生活所具備的開放性與自由流動,但事實上,台灣當代集體住居空間所顯現的卻是同質性與過度封閉的黏滯感。 隨著社會、家庭與工作結構的變遷(多元或單親家庭急速增加,傳統家庭逐年減少,在家工作的人口增加...等因素),住宅設計也由以往以三房為標準的規劃,演變為多元異質的面貌。外籍/外地勞工、單親家庭、多元成家、新/原住民、離異女/男性......。城市中的集合住宅設計與土地、都市、社會、文化、公民意識、生活態度...等息息相關,從集居文化與都市設計的角度切入,藉由題目選定的電影(詳後述內容)中所描述的特定對象或族群作為關心的「他者」,從而 對集居空間進行重新編程(re-programming)的動作,定義出新的空間關係與單元型態,是本次設計期望的基本精神。 攝影:趙曉晗
20160106-07 | 大二期末正評 |
攝影:蔡宗池、幸漢鏞
20151231-20160101 - 大一期末正評
攝影:陳靖雯、林子傑
2016 東海建築畢業設計
| Coming Soon |
Qui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