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專科賴鴻文醫師
Description
賴鴻文醫師為台灣首位遠赴日本龜田醫院及義大利歐洲癌症中心學習內視鏡乳癌手術,乳癌腫瘤整性式手術,乳房重建及整形的醫師。
專長:乳癌篩檢,內視鏡乳癌手術,乳癌整性式手術,乳房重建,手術前後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規劃. 賴醫師的部落格希望可以提供大家可以彼此交流醫療知識的園地!
如果有問題或需要賴醫師服務的朋友可以到 彰化基督教醫院 全方位乳房中心 找賴醫師就診 。
看診時段:
星期一 下午, 星期三 下午 及晚上, 星期四 早上.
此外,
(1)賴醫師每星期四下午(2:00-5:00pm)會到員林的員生醫院看診,
(2)星期四晚上(7:00-9:30pm)會在員林的何醫院服務.
(3)彰基雲林分院:每星期一早上有看診服務.
Tell your friends
RECENT FACEBOOK POSTS
facebook.comTimeline Photos
不要怕!乳癌治療可保存乳房 優活健康網優活健康網 – 2016年11月28日 上午3:00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正值妙齡的女性如果發現罹患乳癌,常常會面臨抉擇與害怕失去乳房對外觀的痛苦掙扎,一名25歲的朱姓女患者,因為公司的健康檢查發現了乳房內有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乳癌第二期,經採用標靶真光刀系統來進行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目前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已消除,並恢復正常生活開始上班。 第一、二期患者 都可用乳房保存法 中部某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表示,因為罹患乳癌的年齡層越來越低,很多年輕女性所擔心的除了疾病所帶來的病痛外,就是害怕乳房是否需要切除問題,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精進,絕大部分第一期與第二期的乳癌患者都可使用乳房保存療法,只要進行乳房腫瘤局部切除及選擇性腋窩淋巴摘除,再輔助以術後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爾後復發風險。 不須全切除乳房 對身心靈都幫助很大 醫師指出,早期曾經遇過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後,患者心理狀態不佳,現在可只針對乳房腫瘤部位進行切除手術,再進行化學與放射治療,因為不需要全部切除乳房,所以對於患者身心靈全面來說都是很大的幫助。 降低治療誤差 提高治癒機會 個案患者會選擇使用標靶真光刀系統來進行放射治療,是因為考量藉由儀器精準的特性,並輔以呼吸監控設備,就算腫瘤細胞因為呼吸等因素造成移動,也能準確鎖定治療,避免對其他健康細胞組織有所傷害,讓治療過程中可能造成的誤差降到最低,提高病患治癒的機會。 圖文摘自:優活健康網
Photos from 乳房專科賴鴻文醫師's post
賴醫師很榮幸下個月(12/16-12/18)即將受邀至泰國參加「第六屆國際乳癌外科研討會」,並也擔任這次研討會的講者,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用心,這次主要分享台灣目前以內視鏡輔助併乳癌切除手術之發展外,希望這次研討會能交流各國不同的手術方式,更能瞭解各國乳癌治療的新趨勢,利於我國乳癌的患者。
Untitled Album
準備好幾天的演講,終於順利結束了;2016年10月06日是參與日本國主辦的國際乳癌手術討論會,這次榮幸受邀在內視鏡乳癌手術研討會中代表台灣,與世界各國在這領域的專家一同分享關於內視鏡乳癌手術的研究與成果。每次參加國際級的演講,都會覺得有種無形的壓力,希望今天聽完我演講的人,都能感受到台灣是個有先進醫療技術的國家~
乳癌一二期部份切除效果好 存活率較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2016-08-31 乳癌一二期部份切除效果好 存活率較高 當聽到罹患乳癌時,有很多人都認為乳房要全部切除,才能永絕後患,以免春風吹又生;然而,根據研究顯示,乳癌第一、第二期的病人,乳房以部份切除的效果反而較好,術後十年存活率,要比乳房全部切除的同期乳癌病人來得高! 乳房全切手術能夠萬無一失? 數字會說話,治療乳癌,並不是要將乳房全部切除,就能夠萬無一失!根據台北某醫院所做的臨床研究發現,第一、第二期的乳癌病人,做乳房部份切除,十年存活率是94%,做乳房全切手術的乳癌病人,十年存活率則是只有87%。 乳房保留手術十年存活率高達94% 台北某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表示,乳癌第一、第二期病人做乳房保留手術,再加上術後放射線治療,可以使十年存活率高達94%,同一時期乳癌病人,做乳房全切除者,其存活率則是87%。 乳房全切仍然有復發風險 為何乳癌做全切手術反而十年存活率較低?其中原因之一在於手術之外,還必須要再加上放射線醫師指出,乳癌病人做切除手術還必須要做放射線治療,因為乳房切除,還會有軟組織;所以,即使做乳房全部切除手術,仍然有復發風險。 建議零至二期保留手術病人 應做放射線治療 醫師進一步指出,雖然乳癌要做術後放射線治療,但是仍然有病人害怕做,台灣乳癌病人做乳房保留手術,只有八成做了放射線治療,即使是本醫院,也有一成沒有做放射線治療,因為病人會感到莫名的恐懼;其實放射線是武器,零至二期保留手術病人,都應該要做放射線治療。 健康醫療網: http://healthnews.com.tw/mobile/readnews.php?id=28855
喝酒就臉紅 罹大腸癌風險也增 聯合新聞網作者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7月30日 下午3:15 一喝酒就臉紅的人,最好別喝了;先前研究發現,台灣47%的人乙醛去氫(ALDH2)線粒體基因變異症,這些人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若每天喝兩杯紅酒,罹患食道癌、咽喉癌、胃癌等上消化道器官癌症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54.2%、頭頸癌多出10%;近期的研究也發現,這項基因缺陷與大腸癌也有相關。美國研究 ALDH2幾乎無變異的白人,發現每人每天喝10公克純酒精會增7%罹大腸癌風險,若是基因變異的亞洲人,風險恐怕更高。 台北某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表示,台灣和美國跨國研究平台發現,大腸癌患者癌幹細胞中,ALDH2表現比較低,醫界還不知原因,但未來能提高基因表現,有助預防與治療大腸癌。 第二屆ALDH2基因與人類疾病研討會今舉行,北醫和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由中研院、國衛院、台大、馬偕陽明等專家組成平台,研發ALDH2檢測方法和小分子藥物,已做小鼠動物實驗,未來若能成功應用在人體,可望降低頭頸癌、大腸癌和上消化道器官等癌症發生。 副教授指出,研發小分子藥物並不是讓人誤以為平時就能多喝兩杯,而是為降低罹患癌症機會,同時對酒精中毒命危的患者,也可透過藥物盡快代謝酒精、救回一命,但目前僅通過動物實驗,臨床運用至少要等5至10年。 副教授說,喝酒後酒精會經消化道,去年發表時,僅知道這項基因缺損與消化道器官癌症相關;今年研究發現,大腸癌患者也有相關性。 吳駿翃提醒,一喝酒就臉紅是明顯症狀,代表ALDH2變異屬中度到高度等級,酒精代謝能力差才會喝酒就臉紅。
Timeline Photos
台灣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 揚威國際
Timeline Photos
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 3醫院獲肯定
Timeline Photos
台灣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 揚威國際
Photos from 乳房專科賴鴻文醫師's post
台灣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成果 榮登國際優良期刊 故鄉新聞網 更新日期:2016-07-29 10:25:00 記者:張淑婉 一項結合台灣國內三家醫學中心關於『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研究,日前被國際優良期刊 Plos One所刊載。這項研究是以彰化基督教醫院、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三家醫學中心為主所進行的研究。主要是針對過去六年台灣婦女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初步結果進行分析,並將所得到的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 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 這項研究顯示『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應用於早期乳癌患者的安全性,在台灣婦女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初期成果是安全並可接受的。 『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最大的優點為:可以將傳統乳癌手術所需要的傷口減小並隱藏在較看不到的地方,進而提升外觀的滿意度;但時常有患者或醫師,對『內視鏡微創手術』應用乳癌治療,其安全性產生存疑?像是『內視鏡手術』切的乾淨嗎?會不會比較容易復發等? 在這項由科技部贊助的研究計畫,自2009年至2014年期間,收集台灣三家醫學中心(彰基、成大及北醫),在六年期間將近300位患者的研究顯示:『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在台灣有逐年成長的趨勢,這種新型手術適用於乳房保留手術或乳房全切除手術(可應用於合併乳房重建或單獨進行乳房切除)。在315個進行『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結果分析,其手術邊緣陽性侵犯比例為1.9%(乳房保留手術邊緣陽性侵犯比例6.5%;全切除陽性邊緣侵犯比率1.1%)。在平均追蹤兩年多的時間,復發率為1%,患者因乳癌復發而導致死亡的比率為0.3%。相關的研究成果已於去年2015年全世界最大、質量最高的乳癌國際研討會 - 聖安東尼奧國際乳癌研討會(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發表,並於日前被國際優良期刊Plos One所接受並刊載。 彰基乳房內視鏡手術中心主任賴鴻文醫師表示,台灣三家主要進行『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中心所得到的結果,跟過去其它各國於文獻所報導『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應用於乳癌手術治療的結果與安全性相比均毫不遜色,顯示台灣外科醫師進行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的技巧已達國際水準。 然而『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還是較費時、而且需要比較多的器械及耗材;而操作這項手術的醫師,除了要對傳統的乳癌手術純熟之外,也需要接受內視鏡乳房手術相關的培訓及一定個數經驗的累積,才能避免不當的乳癌切除手術及相關併發症的產生。
Timeline Photos
建議6:限制含酒精飲料 如果喝酒,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以一份酒含10~15克乙醇計),女性不超過1份。 《兒童和孕婦不能飲用含酒精飲料。》 理由: 如果單純依據癌症方面的證據,即便是少量飲酒也應該避免,考慮到適量飲酒可能對冠心病有預防作用,因此建議限制飲酒。
Photos from 乳房專科賴鴻文醫師's post
力抗乳癌!「低脂飲食」究竟要多低? 華人健康網作者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華人健康網–2016年7月27日 上午9:42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三餐吃太油易發胖,也會提高乳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因此近年來醫學界多鼓勵女性採低脂飲食法,以守護健康!不過,「低脂飲食」的脂肪攝取量應該要多低?乳癌病友要更低?且聽營養師怎麼說油脂不是「絕對的惡」!適量攝取有益健康! 油脂並非「絕對的惡」 營養師表示,油脂也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素之一,除了可以提供熱量,油脂經烹調會產生香氣,使食物顏色變得亮麗油亮,讓人食慾大開。適度攝取油脂,也能保持頭髮和皮膚的光澤和健康;讓食材中的脂溶性維生素溶於油脂中,方便小腸的吸收和利用。 此外,油脂也是人體必需脂肪酸的重要來源,有助維持細胞和身體的正常運轉和代謝。必需脂肪酸也是前列腺素的前驅物,可以避免血小板在冠狀動脈等處形成血塊,提高心肌收縮能力,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少吃油餓死癌細胞?恐先害了正常細胞 乳癌病友若油脂攝取太少,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皮膚乾燥、沒有彈性和光澤,體重也會一直往下降,長期恐不利於乳癌病情的控制。特別是,有些乳癌患者聽信謠言,採取「零油脂飲食」,或更極端的「飢餓療法」,打算藉此餓死癌細胞,並讓身體恢復健康,結果往往卻是適得其反。 營養師表示,癌細胞有「搶食」的特性,當人體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時,癌細胞並不會乖乖地束手就擒,反而會四處搶食供給正常細胞的養分,因此若採行零油脂飲食,或飢餓療法,可能會在癌細胞凋零之前,先害死其他正常的細胞,讓癌症治療變得更加棘手! 不用刻意少吃油!均衡飲食+巧用植物油做料理 太多不行、太少傷身,乳癌病友的每日油脂攝取量應該是多少?營養師表示,乳癌病友的油脂攝取量不用刻意比正常人更低,原則上依照國人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參考年齡、身高、體重和活動強度等體位指標,每天從六大類食物中均衡補充1500至2000大卡的總熱量,其中烹調用油約3至7茶匙、富含油脂的堅果種子類則為1份。 值得注意的是,乳癌病友不宜攝取太多動物性飽和脂肪,建議烹調以植物油為主,並根據油脂的發煙點不同,搭配適當的烹調方法。乳癌患者最好不要吃高溫油炸的食物,料理涼拌菜時可選擇發煙點低的橄欖油或苦茶油;水炒或油煎料理則可使用發煙點稍高一點的葡萄籽油、花生油或葵花籽油。 【健康小叮嚀】: 雖然乳癌病友不用刻意追求低脂肪飲食,但抗癌期間仍要時時注意體重變化,避免持續性肥胖。若正常飲食卻有發胖的跡象,應盡快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釐清原因是飲食、藥物副作用,或是運動量不足所引起,加以對症改善,才能避免肥胖加速乳癌惡化和導致復發。 圖文摘自華人健康網
女愛鹽酥雞奶茶罹乳癌 肥胖者風險高 中央社 – 2016年7月26日 下午5:03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6日電)20歲女大生愛吃鹽酥雞,一週至少吃3次,又喝含糖飲料,沒想到罹患乳癌。醫師提醒,肥胖是乳癌高風險因子,且鹽酥雞等加工品可能釋放雌激素,容易致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發生率是女性10大癌症第一名,死亡率則是女性10大癌症第4名,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台北某醫院一般外科醫師今天表示,從近10年癌症登記資料發現,台灣乳癌患者年齡主要分佈在45歲到54歲間,但確實有年輕化趨勢,小於35歲的乳癌患者約占全乳癌患者3.5%到4%。他收治一名患者梁小姐,34歲時發現右胸靠心臟位置有3公分大腫塊、腋下也有1小塊,結果是第二期乳癌。研判可能和梁小姐有家族史,且飲食習慣差有關。 梁小姐表示,她天生吃不胖,尤其喜歡吃鹽酥雞、雞排、奶茶,覺得反正不會胖,一週至少吃5天,且因工作需要,每天都熬夜到凌晨2時。後來知道罹病就變乖,再也不敢吃炸的,也不敢吃可能有荷爾蒙殘留的動物肉品,飲料也以開水、無糖茶取代。 中部某醫學中心醫師表示,曾收治一名20歲女大生患者,一週至少吃3次鹽酥雞配奶茶,後來在胸部發現腫塊,自己觸診後覺得應該沒事,結果腫塊愈來愈大,半年後就診才確診是乳癌。 醫師說,乳癌確切致病原因仍不明,但高危險族群包含家族史、年齡大於45歲、荷爾蒙影響、飲食偏高脂肪或肥胖者、初經在12歲前停經在55歲後、沒有生小孩或35歲以上才生第一胎。 很多人都有迷思,以為胸部愈大,愈可能罹患乳癌;不過,醫師表示,乳癌是荷爾蒙過度刺激造成的細胞病變,跟乳房體積沒有關係。如果平常飲食喜歡吃加工品、雞排這種可能有荷爾蒙殘留的食品,都是危險因子。 年輕女性罹患乳癌除了擔心預後,也常面對胸部外觀、影響自信、心情等問題。張源清說,很多人都誤以為得乳癌要快點把腫瘤切除,且誤會切掉就沒事,但乳癌是全身性癌症,除了手術仍要搭配藥物治療。 醫師說,隨醫學進步,現在乳癌治療可先使用藥物,腫瘤縮小後再手術切除,可讓手術傷口變小,比傳統先手術再藥物治療更能保留乳房。1050726 文摘自中央社 ****賴醫師小提醒**** 導致乳癌產生有許多原因,但除了高危險族群的導因外,建議女性朋友仍要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規律的運動,才是養成身體健康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