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cal Places

寶蓮禪寺 Po Lin Monastery

NGONG PING, LANTAU ISLAND, Hong Kong, Hong Kong
Charity Organization

Description

ad

寶蓮禪寺最初名為大茅蓬。1906年,大悅、頓修及悅明三位法師由江蘇省來到大嶼山建立道場。自此,十方雲水僧聞風而至,香港的禪門漸見規範,至1924年正名為寶蓮禪寺。 Po Lin Monastery was known as the 'Big Thatched Hut' in the early days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In 1906, three Buddhist monks of the Ch'an School, Venerables Da Yue, Dun Xiu and Yue Ming traveled from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to Lantau Island to set up a site for practice. Since then, many members of the Sangha from all directions were attracted to the place, marking the gradual rise of the Ch'an (Zen) School of Buddhism in Hong Kong. In 1924, the 'Big Thatched Hut' was renamed Po Lin Monastery and Venerable Ji Xiu became the first Abbot.

RECENT FACEBOOK POSTS

facebook.com

又係報名時候! 今年新增左18公里賽事......要挑戰吧! #佛你跑 #buddhayourun #11月4日

facebook.com

facebook.com

facebook.com

《佛陀不回答的十個問題》   佛陀時代,一位比丘名叫鬘童子,有一天,他午後靜坐時,忽然起來去到佛所,行過禮後在一旁坐下,就說:“世尊,我正獨自靜坐,忽然起了一個念頭:有十個問題你從來沒有給我們明確的解釋。每當人們向您問起這些問題時,您總是將之擱置一邊,沉默不語。我不喜歡這種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釋清楚這十個問題,我將繼續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對這些問題保持沉默,我便會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間是永恆的,就請照這樣給我解釋。如果宇宙不是永恆的,又為什麼?如果您對這些問題也不知道,就直接說:我不知道。”     這是《中阿含例品箭喻經》中的一個故事。那麼,鬘童子問了哪十個問題呢? 一:如來死後繼續存在嗎? 二:如來死後不再繼續存在嗎? 三:如來死後亦存在亦不存在? 四:如來死後非存在亦非不存在? 五:宇宙是永恆的嗎? 六:宇宙不是永恆的嗎? 七:宇宙是有限的嗎? 八:宇宙是無限的嗎?   佛陀對這些問題從不會作正面回答,因為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會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在此經中開導鬘童子說:“假使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把這毒箭拔出來,除非我知道是誰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種姓、婆羅門種姓、吠舍還是首陀羅種姓;他是高、是矮、身材;他的膚色是黑色、白色、棕色還是金黃色;他來自哪一個城市或鄉村。我不願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甚麼弓所射中,弓弦是甚麼樣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種毛制的;箭簇又是甚麼材料所制……”佛陀提醒鬘童子:“這人在未弄清這些答案之前早就會毒發身亡。同樣,如果有人說,我不要跟隨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恆等問題,此人還未弄清如來答案的真實含意之前生命已告終結。”   由於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為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所困擾,窮追不捨,追根窮源,這便誤入歧途,終將一無所獲。   鬘童子問佛陀的最後兩個問題是: 九:身與心是同一物嗎? 十: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嗎?   諸法無我,這是三法印之一,無我的教義因而成為佛教的一大特色。可以說,覺悟無我,伴隨著整個修道的歷程;只有覺悟無我,才能真正瞭解身、心之間的關係。換而言之,在未覺悟之前,從理論上探討身、心關係等生命本質問題,如大象陷入泥潭,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佛陀以及其他開悟的聖者在教化眾生時並不是一台電腦,不管甚麼人問甚麼樣的問題,他都會不加思索地給出標準答案,而是依據受眾的水準、傾向、根器、性格以及瞭解某一問題的能力,因材施教,說最適合某人的法,達到最大限度地使聽眾受益的目的。   ─凈因  

facebook.com

敬致各旅遊人士:為免發生意外,寶蓮禪寺與天壇大佛範圍內,禁止使用航拍機及各類飛行器。多謝合作!! #有人話大澳昂坪係航道範圍 #以前唔信今日之後唔得唔信 #內容係真絕非抽水 圖片來源:網上資料

facebook.com

小乘佛法比大乘佛法低劣嗎? 記得剛去斯里蘭卡留學時,不少人問我同樣一個問題:「學佛人本應回小向大,走大乘的路,證大乘佛果。而你在中國學了那麼多年的大乘佛法,現在反而‘回大向小’,到這兒來學小乘佛法,是否有特殊原因?」的確,許多大乘經典中稱修小乘佛法者為「焦芽敗種」、「自了漢」,世人普遍認為,修學小乘教法可憐,修學大乘佛法可喜。小乘佛法真的比大乘佛法低廉嗎?我一直在尋找答案。直到我讀到《六祖壇經·機緣品》中智常與六祖惠能的對話,方才如夢初醒,找到了答案。 有一天,智常問六祖惠能:「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依據傳統佛教的說法,佛法有三乘:(1)聲聞乘: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2)緣覺乘:悟十二因緣之理,破無明,證辟支佛果;(3)菩薩乘:修四攝六度等菩薩行,利益眾生,證無上佛果。要明白三乘的內涵本已很複雜,現在又加上「最上乘」,而成四乘。佛法真的有四個層次的優劣之分嗎? 如果六祖惠能依據傳統的思維回答何謂大乘、何謂中乘、何謂小乘,便落入俗套。六祖惠能跳出了傳統的框框,單刀直入,以「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之思維說明,法無四乘,「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慧能的話可以這樣理解,只因眾生對佛法領悟之不同而有四乘人之分:(1)勤誦佛經,但不明義理,可視為小乘修道人;(2)見聞覺知,悟法解義,可視為中乘修道人;(3)依法修行,求得體證,可視為大乘修道人;(4)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可視為最上乘修道人。六祖惠能從人對佛法的信、解、行、證四方面闡釋四乘修道人的差異,通俗易懂,切實可行,令人信服。 《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對所有根機的人都是說同樣法——明心見性的般若大法,眾生隨其領悟能力之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利益。聞法後行與不行,才是區別四乘人的關鍵。通過腳踏實地的修行,隨著對佛法領悟之深淺之不同,而有四乘人之差異,這是六祖惠能對大、小乘之新解。 -凈因

facebook.com

修行要修什麼? 佛友相聚,談及一年來修行心得,各自分享了自己誦了多少經,拜了多少佛,持了多少咒,打了多少坐,參加了多少法會,聽了多少講座,朝拜了多少名山……言語間露出得意之色。但也有人表達了心中的疑慮:多年來修行不輟,煩惱不斷,何時才能成佛做主?!這一問題涉及到修行的著力點,即修行該從何入手,才能遠離煩惱,在成佛之路上安穩前行? 反觀當今修行人群,不少人誤以為,毛病習氣太多的人,不能算是修行人。換而言之,修行人應是相對完美的人,「修行」便成了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誦經持咒、參禪打坐、法會講座、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拜佛懺悔的代名詞。問題的關鍵是,對錯誤的修正是必要的,對真理還需要修正嗎?同理,沒有病的人需要看醫生嗎?正常運轉的機器需要修理嗎?修行的真實含意到底是甚麼?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季羨林在《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中對該俗語有精辟的解讀: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修行首先必須了知自己不完滿的一面,針對自己的缺點,運用我們所學的佛法,修正自己的過失,調整我們的思維,提升我們的靈性,使不完滿的人生變成一個完滿的人生,這才是修行的著眼點,更是真正意義上的修道。正如《壇經》雲:「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世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是修道的直接動力,至於修何法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時常反省自己過失,選取適合修正自己過失的法,安忍精進,才能與道相應。 誦經持咒、參禪打坐等內容可視為「課堂上」訓練「學生」學道的過程,為將來如何修行做準備。「學生」畢業後,走入社會,學以致用,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應與修行人在生活中修行有異曲同工之妙用,是真修行,其著力點應從自己的煩惱之處下手,這才是真修行。 -凈因

facebook.com

入寺參拜🙏🏻,👀望望👀地下吧!總會在您附近🐸 #不殺生

facebook.com

東蓮覺苑雲來集講座 東蓮覺苑 Tung Lin Kok Yuen

facebook.com

佛𧩙吉祥!

facebook.com

facebook.com

陽光普照☀️,讓我們一起洗滌心靈! #寶蓮禪寺浴佛節 #公眾浴佛

facebook.com

Quiz

NEAR 寶蓮禪寺 Po Lin Monas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