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南港區位於中華民國(台灣)臺北市東南側,為臺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中央研究院即設於此區。近年來增設南港展覽館,南港軟體園區、南港經貿園區也已經完工。本區的舊-{莊里}-為臺北市極東點。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南港區為桂花,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沿革名稱由來南港之名,係與基隆河對岸的汐止區「北港」相對。清治時期稱此地為南港仔嘴街,境內主要人口集中在金今天南港、三重、中南等里之間,舊名南港仔嘴街。歷史南港與「水轉腳」(今汐止),於基隆河的兩岸形成交界處,自然造成的「港仔嘴」。最早的南港聚落,位於今捷運南港展覽館站側,即南港路一段10巷(已拆除)至30巷間之間。昔日舟楫往來,河港的功能健全,早在明鄭時代已築有基礎公路,清治光緒年間劉銘傳開通台北基隆間鐵路,位於原公路南側開縱貫鐵路,成為東西交通幹線,惟清治時期仍慣以水運,且南港人口有限難有發達。日治時期南港劃歸為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台北到基隆間的公路通車,南港仔嘴被納入北基公路一環,完成水路、鐵路和陸路的交通主幹。戰後此地行政整編時,被正式劃入為臺北縣隸內湖鄉,民國35年(1946年)7月6日與內湖鄉分治,設立南港鎮公所,直到1968年7月1日隨臨近之景美鎮、內湖鄉、木柵鄉、暨歸屬於陽明山管理局之士林鎮、北投鎮等鄉鎮劃入升格後之院轄臺北市,民國57年7月1日劃入臺北市為「南港區」。清光緒11年(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錦、魏靜時來臺,赴臺北府淡水廳大內樟腦寮(今臺北市南港區大坑一帶),發現本地氣溫、雨量、土質等相當適合茶樹的生長,於是引進茶 樹在該處種植,使南港成為臺灣包種茶的發源地。日治末期,南港茶業日漸沒落,煤礦與磚瓦業正蓬勃興起,煤礦區大致分布大豐里(今舊莊里)及麗山里(今九如里),磚瓦業分布東新庄仔(今玉成、西新里),惟四○年代逐漸沒落;民國45年(1956年),臺灣省政府為振興南港經濟,於是指定南港為工業區,吸引許多廠商到南港區投資設廠,有南港輪胎、台肥南港廠、南隆鐵工廠、僑泰興麵粉廠、聯華麵粉廠、國產實業建設公司、利百代實業公司、啟業化工廠,工廠遷入帶給南港繁榮,但也因工廠排放濃密黑煙,使南港成為人們口中的「黑鄉」名遐北市。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經中央研究院朱家驊院長多方奔走,同年開始進行在台復院計畫,首先「植物研究所」在台復所,次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籌備處。南港近年來因為政府不斷推動大型公共建設下,捷運板南線、南港軟體園區、南港展覽館等大型計畫陸續改變南港風貌,未來還有高鐵通車、文化部北部音樂流行中心及國家生技園區,勢將繼續南港輪廓。
Tell your friends
Qui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