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萬宜水庫()位於香港西貢區,是香港儲水量最大的水庫,容量達2.81億立方米。萬宜水庫的工程計劃1969年展開,1971年動工,1978年11月底完工,是香港最後一個建成的水塘,連同香港第二大水庫船灣淡水湖已佔去全港水塘總儲水量5.86億立方米的87.2%。萬宜水庫為是1970年代香港耗資最龐大的工務工程,1978年完工時用了13.5億港元,政府亦首次因應工務工程需要而改變地方行政區分割,將新界南約理民府分拆為西貢理民府及離島理民府,這亦成為全港範圍最廣的郊野公園。建造過程淹沒了不少村落,包括爛泥灣村。水庫原址為官門(又稱官門海峽或官門水道),與船灣淡水湖同屬在海中興建的水庫。工程包括在官門兩端築起兩條主要堤壩,將西貢半島及當時香港第三大島糧船灣洲連接起來。這兩條堤壩高達64米,另有三條副壩。萬宜水庫獲由香港郊野公園之友會、國際獅子總會港澳三0三區及漁農自然護理署舉辦,「香港十大勝景選舉」第四名。鄰近海岸為破邊洲。建造背景香港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興建多個大型水塘,但人口暴漲,水塘仍不敷應用。及後香港興建船灣淡水湖,容量雖然龐大,但仍不足以應付不斷增長的食水需求。在1963年至1964年嚴重水荒後,曾需要每四天供水一次,當局便於1969年開始構思興建另一個類似船灣淡水湖的大型水庫。水庫最終選址位於西貢半島南岸與糧船灣洲的狹窄海道之中,故曾被稱為糧船灣淡水湖,但為免中文名稱與船灣淡水湖混淆,及後改以水庫範圍內的萬宜村命名,定名為萬宜水庫,而英文名稱則維持以糧船灣的英文(High Island)命名。水庫工程涉及將官門東西端加建兩道堤壩,然後再將海水抽出,注入淡水,使其形成一個淡水湖。費用最初預算為7.5億港元,較船灣淡水湖高出1.5億,儲水量預算可達500至750億加侖。工程於1971年正式動工,1978年11月底建成,歷時7年,總投資遠超最初預算,費用達13.5億港元,水庫容量為600億加侖,使香港存水量增至5.86億立方米(1,289.2億加侖),是全球首個以大壩圍封海岸而建成的大型水庫。
Tell your friends
Quiz
